杭州10月3日电 (祝晓艳)“滴”一声,在浙江杭州的超市,只要手机扫一扫二维码,一颗白菜的“前世今生”一目了然,其中涵盖产地、采摘日期、包装日期、检测结果、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等信息,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到了看得见的放心。如今像这样的高品质食品已经出现在浙江杭州的很多超市,把控源头,全链条的追踪,这也是浙江杭州列入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的“密码”之一。
创建“大考”层层关卡社会共治促长效
2013年,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部署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行动。目前,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试点累计大于31个省(区、市)67个城市。
浙江更是掀起了一股“创建”热潮。2015年,杭州、宁波、绍兴市先后列入国创的同时,又推荐台州、金华、丽水三市列入第四批国家创建试点城市。
今年,杭州市上城、临安区、永康市、温岭市等7个县(市、区)更是层层“关卡”,顺利通过了“省考”,成为了浙江省首批食品安全创建县(市、区)。
创建是一场“考试”。对照食品安全的“国标”,既然是一项全民受益的民生工程,就意味着创建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作。
夏飞燕是浙江永康市龙山镇梅陇村的一名市场监管信息员,每天她的任务就是田头到餐桌。说的简单点就是替老百姓巡查“吃”。
“我一般每天会去我们村的副食品小店,看看有没过期的产品,查看田头蔬菜种植情况,如果村里有人办红白事我还要去指导食品安全。”夏飞燕边说边拿起了手边的食品安全巡查记录表给记者看,巡查时间、巡查对象、基本情况、处理情况在登记表上一目了然。
其实像夏飞燕一样从普通农民到如今的基层协管员在浙江不在少数,仅永康市龙山镇就有市场监管协管员38名,信息员11名。在这里,所有人员都有专业技能培训,持证上岗,实现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由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形成了“立体化”网格责任体系。
不仅如此,浙江各地通过创建这一载体,大力推进基层责任网络建设,基层市场(食品药品)监管所、乡镇(街道)食安办、村居协管员信息员已基本实现全覆盖。
“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这项工作要持久,就必须要有公众参与,形成社会共治局面。”作为首批“省考”成功的温岭市市长王宗明如是说。
临安坚果工厂一员工正在进行山核桃炒制 祝晓艳 摄创建助推产业发展既致当下更致未来
“山既玲珑水亦清”。在浙江临安白牛村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里,“山里福娃”网店主正在忙碌的为他家的山核桃打包。每天像这样生意繁忙的坚果网店在白牛村就有68家。
自产、自制、自销是这里大多数坚果网店的运作模式。
“坚果炒货加工工艺简单,其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在于食品添加剂“二超一非”的管控。”临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生产流通监管科科长丁敏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们在坚果炒货产业带的核心区域---龙岗镇设立食品添加剂配送中心。
“目前配送中心经营食品添加剂已有51个品种,基本涵盖允许在坚果炒货生产加工中可添加的甜味剂、食品用香精等各类食品添加剂,配送面达坚果炒货产业带80%以上。”丁敏说。
食品添加剂配送中心的成立,一方面在监管方式上由过去对生产企业的“点式”监管,转变为对采购源头和生产加工的“链式”监管法,抓源头,重效率。同时为企业提供了安全、统一的的进货渠道,价格更趋合理。开创了社会、监管部门、企业“三方共赢”新局面。
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对于浙江的许多市县而言,无疑是既致当下、更致未来之举。
一年来,通过创建推动,浙江杭州临安区以白牛村为核心区块,打造了“白牛电商小镇”。目前全区农村电商淘宝户已超过3000家,通过电商,解决本地村民就业300余人,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余元。
创建中看“浙江经验”百姓感受真正放心
“风物长宜放眼量”。对于浙江而言,城市创建只是契机,让百姓真正感受看得见的放心才是开启食品安全创建的“金钥匙”。
浙江省自2016年3月开始全域开展浙江省食品安全市县创建工作以来,公众满意度不断上升,首批7县市平均分在75.9,同比提升7.9%。
“市县全参与、城乡全覆盖、五年全达标”在这一要求下,打造食品安全“浙江模式”是该省基层创建工作最生动的诠释。
“三小一摊”、无证无照经营、废弃油脂等涉及多部门的“老大难”问题通过食安创建集中“攻破”。慈溪市投入3500万元建成了餐厨废弃物处理BOT项目,有效防范废弃油脂回流餐桌;宁波鄞州区在诺丁汉大学等高校开展“美食城”建设试点,主动引入知名连锁餐饮品牌或管理水平较高小餐饮单位,有力破解高效周边餐饮无证无照经营问题。
为了改变了以往碎片化、运动式的监管方式,该省各地更是着力打造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杭州市上城区通过“互联网+”模式、永康市各餐饮单位推行4D管理……
“一粥一饭,维系万家;油盐柴米,关乎百姓。”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朱志泉曾表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大省”是关乎每个浙江人的梦想,而浙江在迈步中正愈发自信,这条筑梦之路也在加速清晰。(完)